“最火贛劇課”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戲曲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要說2024年最火的大學課堂,當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傳承人陳俐的藝術鑒賞課。她的課不僅搬到了南昌大學最大的教室,而且每堂課都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參與。很多學生將陳俐上課的視頻發到網上,獲得了幾萬、幾十萬的點贊,吸引了央視、人民網、新華社等央媒及本土媒體的爭相報道。

  近日,陳俐走進江南都市報直播室,坦言贛劇課的“走紅”,讓她看到戲曲要傳承,打造舞臺藝術精品固然重要,“普及傳統藝術,培養年輕觀眾群體也很有必要”。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傳承人陳俐

  為贛劇傳播創下多個第一

  作為戲曲家湯顯祖的故鄉,江西被稱為“戲曲之鄉”;在江西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戲曲文化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贛劇,作為江西傳統戲劇劇種,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是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

  弋陽腔源于南戲,是宋元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后,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演變而成,誕生時間大概是在元末明初。后來,弋陽腔在明嘉靖年間又流入安徽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和戲曲結合,形成了青陽腔。作為國家級非遺的贛劇,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唱腔以高腔(弋陽腔和青陽腔)為主、彈腔為輔。可以說,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弋陽腔和青陽腔見證了中國戲曲的發展,即便與“百戲之祖”的昆曲相比也毫不遜色。

  陳俐,作為贛劇的代表性傳承人,有著幾十年的舞臺表演經驗。她22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是當年最年輕的梅花獎得主;她的演出足跡遍及新加坡、印尼、德國、法國、美國、墨西哥等10余個國家,也是將贛劇帶入歐洲的第一人;她是在央視春節晚會上表演贛劇的第一人,曾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和元宵晚會等演出,展示和宣傳贛文化。

  陳俐不僅是贛劇舞臺上的國家一級演員,同時也是南昌大學的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

  2021年,她作為“百名優秀戲曲專業專兼職教師”獲文化和旅游部通報表揚。課堂上,她向學生們講述贛劇的歷史,并為他們上戲妝,手把手地教導戲曲表演,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讓教室沸騰,現場熱烈的氣氛傳導到網絡上,迅速燃起了贛劇的熱潮,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關注并了解贛劇。

  年輕人只有理解了戲曲

  才能看懂和喜歡它

  大學生為何突然就愛上了陳俐的贛劇課,它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陳俐透露,2015年自己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大型原創贛劇《紅珠記》,實現江西省綜合性大學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作為贛劇傳承人,以前總是想通過出人出戲出好的作品,來振興贛劇,雖然進了大學,這么多年我一直是把自己當作一名演員,專注于藝術創作,這些年為南昌大學4度拿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今年3月,陳俐改變了以往藝術鑒賞課較沉悶的教學方式,穿上戲服給學生們現場示范戲曲道具,“演給學生們看,水袖怎么甩,槍怎么耍,扇子怎么轉,他們很感興趣”。陳俐還嘗試進行戲曲教學改革,“在課堂上表演戲曲身段時,選用的是現代音樂,這樣學生們就很容易接受”。此外,每堂課陳俐還會選6位學生體驗戲曲裝扮,這都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上課興趣。

  嘗試新教學方法的贛劇課,第一天就被學生們在現場拍了許多小視頻,發布到網絡上,反響熱烈,吸引了更多學生蜂擁而至。因此,學校將陳俐的課改到了能容納350人的最大教室,卻依然“供不應求”,每堂課都要擠進600多名學生,走廊、過道上都站滿了人,甚至不乏從天津、江浙等外地趕來的大學生。

  陳俐一下子成了“網紅”,很多同學都成了她的粉絲,尤其是一些鐵桿粉絲堂堂課必到,給了陳俐不小的壓力。每一堂課陳俐都會精心準備,以求不斷給學生們新鮮感。“同學們為什么喜歡我?是因為我站在課堂上,可以講解給他們聽,還可以給他們做示范,講戲曲故事時,我也會用很多口語化的方式來講述。這樣的方式可能正好跟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相結合了。”

  上了幾周課后,有學生和陳俐交流,說他們周末買票去劇院看了贛劇演出,很開心可以看懂舞臺上演員們的表演了。學生們的戲曲表現出的熱情讓陳俐認識到,對傳統藝術的普及很有必要。“為什么年輕人以前不喜歡戲曲,不喜歡贛劇,是因為他們看不懂,只有理解了才知道怎樣去欣賞戲曲。”

  值班編輯:范晶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楊進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