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用畫筆繪就自然之美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4年11月29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我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追求‘大象無形’,崇尚‘離形得似’和‘象外之旨’,在‘形’以外求意味,從而在心靈與大自然之間架起橋梁,把美的形意展示出來。”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劉楊,經過工人、士兵、教師和美術編輯的多種身份轉換,最終成為江西省畫院專職畫家和院長。獨特的經歷、寬闊的視野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他的藝術創作筑牢了根基。他的每一段過往皆成為其藝術人生中的精彩篇章,為其藝術創作注入了無盡的靈感與活力。

  文/圖 趙軍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抒寫自然

  盡顯“采菊東籬下”的悠然意境

  劉楊的作品賞心悅目,始終洋溢著自然之美,美到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忘記塵世的紛擾喧囂。一方面,他的作品及其創作靈感全部源于自然。他興趣廣泛,對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領域均有涉獵,也傾心于采風、旅游和寫生,進而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有機地融合起來,提取精華,并化作創作的原生動力。

  他的花鳥畫仿若華麗的詩篇,細膩灑脫、鮮活自然、文雅高潔;他的山水畫又好似磅礴的樂章,挺拔俊秀、氣勢恢宏、壯闊雄美。他筆下的一切都是隨心而發、自然灑脫、渾然天成,不僅帶來美妙的視覺享受,更是賦予人們充足的遐想空間,完美地展現出自然的韻味,彰顯了一種自然之美。

  劉楊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技法技巧、構思構圖、著色用墨等方面的運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厚積薄發、收放自如、天成老道。他作品里的每一朵看似平常的墨花,每一塊看似普通的彩石;每一株低垂的小草,每一座高聳的山峰;每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每一只迎風飛翔的小鳥;每一縷陽光,每一絲翠柳……都仿佛是在訴說著自然的故事,無不凝聚著他對自然的深度思考,盡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意境。

  繼承與發展,傳統與創新,陽剛與柔美,壯闊與婉約,硬朗與詩意,在他的作品中皆能一一表現出來,這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巧妙融合,彰顯了他幾十年來錘煉的深厚藝術功力。

  師古人師造化

  以傳承江西畫派為己任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鄒文博士曾評價劉楊:“從中國畫造型語言的探索入手,是劉楊彩墨山水畫的主要特征。他能將西畫寫實造型的長處與中國畫點線造型的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探索出彩墨畫造型的新語言。”

  他畫中的筆墨,既是造型表現的語言,又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兼容了中西繪畫審美的特點,是一種區別于傳統中國畫中小橋流水、漁樵耕讀式的有田園情調的現代審美追求。

  劉楊的作品中常有許多井岡山的元素,他飽含深情地說道:“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紅色圣地。我生長在井岡山下,深深愛著這片土地。井岡山山巒起伏,山勢雄偉,流水潺潺,草木蔥郁,對于每個時期的畫家而言,皆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和動力。從李可染到吳冠中,各個時期的畫家都留下了描繪井岡山的經典作品。身為江西作者,我對井岡山的認知也是常去常新。”

  《井岡頌》是劉楊近年來所創作的井岡山風光系列中自己較為滿意的一幅作品,無論構圖、氣韻、筆墨都得到了較多觀眾的認同,因而參展了第八屆全國畫院作品展,并入選晉京作品展。劉楊坦言,他作品中出現大量的井岡山元素,是信手拈來,成竹在胸,自然養成。“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筆墨語言,自己的審美追求。如何把這種語言和追求形成風格,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筆墨當隨時代’,我以我筆畫井岡山。”

  劉楊認為,江西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曾經涌現出羅牧、八大山人、傅抱石、黃秋園等大家,并形成了以羅牧為代表的獨具江西特色的江西畫派。

  “林壑森秀,墨氣滃然”是江西畫派的藝術氣質和風格,把畫家對自然的描述原汁原味而又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江西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為江西畫派的誕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尤其是羅牧的作品,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自然空靈、質樸唯美,反映的是他向往自由、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內心活動。劉楊說:“我一直把古人的作品作為典范,把光大傳承江西畫派當作己任。我的創作,尤其是山水畫,多以江西地域(井岡山)為根基,力求把師古人與師造化結合起來,突出地域性和時代性。”

  劉楊簡介:

  劉楊,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囯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南昌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政協常委,江西畫院原院長,江西省美術館原館長。

  值班編輯:范晶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楊進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