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繡——從民間繡活走出的藝術刺繡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張小紅(左一)在指導繡娘
? 夏布繡作品《麗人行》(局部)
? 夏布繡作品
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繡針穿梭于經緯交織的手工夏布上,勾勒出一幅幅水墨丹青畫。位于新余市渝水區的夏布繡博物館,雖然只有600多平方米,卻館藏上萬件刺繡珍品。
在博物館,繡娘們正在工作室專心致志地學習夏布繡技藝,以特色針法繪制山水世界。實際上,不只是描繪山水世界,箱包、家具、燈飾等元素正與夏布繡融合,新興業態不斷衍生。年輕的傳承人,正用新的表達方式,為這項本就脫胎于江西民間的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現代活力,被更多人所喜愛,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文/圖 皮婉婷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實習生呂汶芊
■從民間繡活走出的藝術刺繡
夏布是以苧麻為原料,將植物纖維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后紡織而成的布料,其紋理自然,經緯線脈絡分明,給人以古拙、樸素之美。江西是我國重要的苧麻種植基地,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越先民就已經從事苧麻耕種和手工織造夏布。
“夏布繡是以夏布為繡地、以繡地材質命名的繡種,俗稱‘麻布刺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繡活(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小紅介紹,在夏布上刺繡江西民間早已有之,但多用于帽子、圍兜等實用性物件。隨著時代發展,這類手工活計便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藝術刺繡方面,由于夏布質地粗硬,并不是其常用材料,民間還流傳著“麻布繡花,底子太差”的俗語。
談及為何走上夏布繡傳承道路,張小紅說,以前女子都講究心靈手巧。因此,她從小便跟隨紡織夏布的姑婆學習織布、剪紙、刺繡等技藝,本來為的只是掌握一門謀生手段。時間久了,夏布繡的技藝傳承便在她心里扎下了根,“除工作外,業余生活都撲在了手藝上”。
2000年,42歲的張小紅決定全身心投入到夏布繡上。她表示,在外學習藝術刺繡時,受四大名繡的啟發,才發覺自己當下追求的美到底是什么樣子。蘇繡等四大名繡是用豐富的針法語言表現其地域的歷史文化,彰顯藝術之美,那江西的特色繡種又如何在當代呈現并發揚?帶著這樣的疑問,想起小時候習得的麻布刺繡和新余“中國夏布之鄉”的美譽,張小紅開始嘗試在夏布上繡藝術刺繡。
■繡制在夏布上的山水寫意藝術
有想法還得能落地。夏布質地粗硬,刺繡時手指容易被扎成“蜂窩”,繡完畫面起伏不平,怎么成為一件合格的藝術刺繡作品?為此,張小紅開始研究如何在保留夏布自然肌理、本色的同時,變得更軟。經過反復試驗,她終于發現一些訣竅:例如選材時,首選野麻;在曬麻時,用淘米水反復淘洗晾曬……
在改良夏布的同時,張小紅也不忘精研繡工。走進夏布繡博物館,宛若水墨畫的夏布繡作品映入眼簾,靠近些,便能在古樸的麻布上看到變化豐富的刺繡針腳。在博物館二樓,則陳列展示著上百件江西民間繡品。“這些都是我收集而來,作為繡娘們學習研究的實物資料。”張小紅說,如今,她已創新了以透底針為代表的6種夏布繡針法,并吸納了上百種民間刺繡針法,擁有200多項專利和版權。
在張小紅看來,夏布繡是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繡制在夏布上的山水寫意藝術。不過,在一幅山水畫中,往往看起來簡單素雅的顏色在實際操作中是最難以展現的。
“刺繡不比畫畫,畫家一筆,繡娘千萬針。”張小紅介紹,要想呈現出水墨丹青的寫意傳神,繡娘則需要使用深淺不同的繡線、虛實相間的特色針法,來表達暈染效果、明暗變化等,難度極大。所以,夏布繡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布料上,更體現在技法、風格上。也正是夏布古樸典雅的特性、特有的刺繡工藝、靈活多變的針法和水墨丹青的題材風格,組成了夏布繡獨有的語言體系。
■“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夏布繡的風采”
夏布繡脫胎于江西民間傳統刺繡,具有濃郁的古典藝術美和傳統特色之美。在張小紅眼里,它不僅是新余、江西的文化品牌,也是長江流域的文化瑰寶。
印度、越南、匈牙利、俄羅斯、德國、泰國、韓國……多年來,張小紅走出江西,前往了10多個國家考察學習,并積極參加文博會等國內外展演活動,與國外刺繡匠人交流互鑒,只為“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夏布繡的風采”。她和兒媳吳婉菁帶領團隊創作的夏布繡作品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德國特里爾城市博物館等館所。
吳婉菁仍記得2018年,自己和張小紅帶領團隊“扛著作品一路漂洋過海”前往德國參加中德文化交流展的經歷。“當時是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我們花了半年時間繡了一幅《馬克思肖像》去參展。由于特殊原因,繡品只能我們自己隨身帶著。”吳婉菁介紹,他們團隊從新余出發到達南昌,后又到上海轉機,幾番輾轉才到達了德國。落地之后,展會期間又因為行程安排較為緊湊,團隊不得不從展覽現場跑往捐贈現場,“一路都很趕”。
“好在,這趟旅程,我們團隊親眼見證了《馬克思肖像》被特里爾城市博物館永久收藏,當時就感覺一路奔波都是值得的。”吳婉菁說。
■夏布繡的多種“打開”方式
“夏布繡賦予了我生命。雖然我今年已經66歲,但傳承夏布繡是我的終身事業。”張小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4年,民間繡活(夏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江西刺繡類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夏布繡需要精湛的刺繡技巧和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掌握,過長的學習周期也“勸退”了不少人。
雖然很難,但張小紅和吳婉菁并沒有放棄。一方面,兩人主動對接當地殘聯、婦聯組織待業婦女和殘障人士進工作室進行“一對一”的技能培訓,開展扶殘助困的同時培養接班人;另一方面,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設立大師工作室和高校校外實踐基地、舉辦非遺文化講座、開展研學活動等方式,為傳承培養生力軍。
光是這些還不夠,在張小紅和吳婉菁看來,作為脫胎于民間刺繡的夏布繡,要更好傳承發展,還需要創新,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才能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于是,吳婉菁嘗試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讓夏布繡“跳出”畫框,開發出了箱包、首飾、燈飾、茶藝用品、文房收納等夏布繡周邊產品。同時,開發帶有夏布繡元素的文創周邊。“這些產品既具有實用價值,又體現了夏布繡的藝術魅力,市場反響還不錯。”吳婉菁說,未來她們團隊也將繼續嘗試,探索夏布繡的更多“打開”方式,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時代感的非遺產品,讓大家都用得起、愿意用。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鄭榮林